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分享美好,记录生活—如花秋水

如花灿烂,如秋静美,如水澄澈

 
 
 

日志

 
 

引用 一篇俄语论文(翻译中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  

2009-02-06 09:30:56|  分类: 引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引用

边雁塞鸿一篇俄语论文(翻译中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
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翻译中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

作者姓名 : 张 广 翠
专 业 : 俄语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
及 职 称 : 曹 文 学 教授
论文起止年月 :2000 年3 月至2001 年5 月

目 录
内容提要
---------------------------------------------------------------3
序言
--------------------------------------------------------------4
第一章、 为何翻译中要研究原语的隐含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立足读者的需要
-----------------------------------------------5
2、 翻译标准的需要
----------------------------------------------- 6
3、 “ 神似” 理论的需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第二章、译者如何把握原语的隐含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 理解语用意义
------------------------------------------------9
2、 把握语境
----------------------------------------------------12
3、 把握语调
----------------------------------------------------17
4、 把握背景知识和非语言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第三章、不同隐含意义的表现和传达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1 、俄语一些主观评价形式中的隐含和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2 、成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
3 、俄语中人名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4 、省略句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5 、双关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6 、反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8
7 、隐喻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8 、委婉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6
第四章、隐含的翻译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1、 隐含译为隐含
------------------------------------------------ 52
2、 隐含译为显示
------------------------------------------------ 53
3、 显示译为隐含
-----------------------------------------------54
4、 显示译为显示
------------------------------------------------ 55
隐含和显示兼译----------------------------------------------56
第五章、隐含的翻译技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7
1、 加词法
------------------------------------------------------58
2、 减词法
------------------------------------------------------60
3、 引申法
------------------------------------------------------61
结束语、
--------------------------------------------------------------67
论文摘要、
------------------------------------------------------------68
Р Е Ф Е Р А Т
--------------------------------------------------------------72
参考文献、
------------------------------------------------------------75
内 容 提 要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而交际
中使用的语言,表达含义往往要多于其字面含义,这就是语用学着力研究的隐含
意义问题。翻译原语中的隐含意义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语的字面意义,更主要
的是准确、完全地传达原语的隐含意义。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原语隐含意义的翻译问题:
一、 研究原语的隐含意义是立足读者的需要,也是翻译标准的需要,还
是“神似”理论的需要。
二、 理解原语的隐含意义要对原语进行语用分析;要把握原语的语言环
境;要把握原语的语调;要把握原语的背景知识和非语言因素。
三、 原语隐含意义的传达:(1)、俄语中一些主观评价形式隐含意义的表
达;(2)、成语中的隐含与表达;(3)、俄文人名中的隐含与表达;(4)、
省略句中的隐含与表达;(5)、双关语中的隐含与表达;(6)、反语中的
隐含与表达;(7)、隐喻中的隐含与表达;(8)、委婉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四、 应在坚持信息量对等,即准确全面地传达原语隐含意义的基础上,
根据相应的语境,采用以下五种翻译方法:1、隐含译为隐含;2、隐
含译为显示;3、显示译为隐含;4、显示译为显示;5、隐含和显示
兼译。五种翻译方法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交替使用,以达到准确完备地
传达原语隐含意义的目的。
五、 主要采用加词法、减词法、引申法这三种翻译技巧:1、加词法:
实质上是将隐含在词汇意义上译为显示;2、减词法:实质上是将显示
在词汇意义上译为隐含;3、引申法:(1)抽象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
义上将原语中的词汇隐含化;(2)具体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原
语中的词汇显示化;(3)转移引申可以兼顾显示和隐含的功能。在实际
应用中,对以上翻译技巧还应注意遵循加词不加义,减词不减义,引申
不害义的原则。此外,应指出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这几种翻译技巧也
是错综复杂,交叉进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根据具体上下文、具
体需要而酌情处理。
翻译中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问题
序言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如下情况:原语中的字面意思与作者真正所要
表达的意图不相符合,甚至完全相悖或毫不相干。这是由于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
工具,作为由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其最主要的功能
是交际功能,而语言一经进入交际层面便充分显示出其生动活泼的本色。交际中
使用的语言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其字面意思与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对应
的。有时表达的含义要大大多于语句本身的意义。这就需要译者超越其字面意义,
综合分析其依赖存在的上下文、语境以及背景知识,钻进去理解原语字里行间所
隐含的真实意图,从而跳出来确切完备地表达原语的真正含义。
在语言交际中, 人们常常借助话语表达某种意图( speaker’s
intention)( Grice 1957 ,Searle 1965),也即人们常说的“话里有话”,“弦
外之音”,“言下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 )( Strawson 1950, Austin 1962,
Searle 1965 );说话者的意图有时与言辞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所要
表达的意思通常要比言辞形式直接负载的意思多。对于这种潜藏在话语深层跟表
层意义不一致的意义,语言学家称之为话语的隐含意义。
自然语言逻辑中的隐含性是未明言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特点一个是“隐”,隐而不显,一个
是“含”,含而不露,即不依赖于别的条件而确实存在于某一思想中。“隐含”是自然语言逻辑中大
量存在的思维现象。隐含意义是交际中的真正意图,是语句使用的最终目的。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 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了
“会话含意”学说;我国语言学家吕淑湘提出了“隐含”的概念,原苏联学者М
олчанова 就语句和篇章的蕴含问题也发表了专著。格赖斯的“会话含意”学说和
列文森(Levison)的新格赖斯会话含义学说(新说)及塞尔( Searle ) 等人在奥
斯汀 ( Austin ) 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都在语言学
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便为理解原语的语用含义,即隐含意义提供了坚实完备的
理论基础。
隐含意义,即附着于话语本身意义之上的意义,亦即语用意义,是语用学
着力研究的课题。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行为,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准确全面地理
解和表达原文的信息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在俄译汉时,若将语用意义研究
的这一成果运用其中,无疑能够帮助我们确切完备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语用信
息,从而实现译文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第一章、为何翻译中要研究原语的隐含意义
1、 立足读者的需要
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并不对照原文,而是通过译文了解原文所讲的内容,
领略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因此,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译者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语的
内容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能够准确把握原语的精神,即原语的精髓之所在。正如钱育才老师在《翻
译的实质和任务》一文中所讲的:“翻译就是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尽
可能完整地传达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的意境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译文读者得到尽可能与原文
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里钱老师便一语道破翻译的根本任务在于立足读者的需要,
忠实地为读者服务,真正达到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互通有无的目的。
能否准确把握原语的隐含意义,即原语表达的真正意图;能否确切完备地将原语的隐含意义转变为
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都直接影响到译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程度及理解的准确度。因此,很显然在翻
译中研究原语的隐含意义首先是立足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需要,处理原语的隐含意义时,把读者的
需要摆在首位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2、翻译标准的需要
郁达夫说:“译必称信、达、雅,”我国翻译界的老前辈严复先生在1898 年出版的《天演论》卷
首“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
尚焉。”这便是翻译界多年来一直延用的翻译标准。作为一名译者,其任务不仅在于传达原语的内容,
即原语说的是什么,也要注意原语的表达形式,即原语是如何说的。特别是原语的字面意义与真实
交际意图有出入时,即出现所谓隐含意义时,则更应严肃认真地考虑翻译中的根本性原则问题,找
寻恰当的方法,准确完备地传达原语的隐含意义。翻译无非是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或者说两个阶
段、两个步骤,任何一种翻译概莫能外。译者要想很好地完成翻译的任务,达到翻译的目的,就必
须作到完全准确地理解原文和确切完备地表达原文。茅盾同志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文学的翻
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地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它“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异,”而是“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
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
适的印证,然后运用合适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这样
的翻译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象原作者用另外一种文字写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翻译既要译
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曹文学《翻译论》21 页)。那么,在遇到
原语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存在很大出入时,译者必须深入研究原语的隐含意义,这样才能使
译文译得准确清楚,才能使译文读者读到的译作保持原汁原味,使译文真正符合翻译的标准。
3、“神似”理论的需要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1951 年9 月所著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到: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式,而在神似。??以甲国
文字传达乙国文字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象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
内而忘其外”。“而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
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耿龙明《翻
译论丛》91 页)。翻译的“神似”,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
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罗新璋1984:11)。形和神是一个辨证统一体。
形,神之所依;神,形之制也。傅类雷所提倡的“重神似”的主张,是指在神似
和形似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只得失“形貌”而留“神韵”。“这个提法,意在强调
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似于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似”(罗新璋1984:11)。
这一段话提出了翻译中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说法——“神似论”,并且,实
质上也提出了翻译的根本原则,即“能直译便直译,不能直译便意译”。本文认
为,这一点在隐含意义的表达方面尤为重要: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法,文化背
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原语中有些隐含意义的表达可以不做处理,原汁原味直接
译过来,译语读者很轻易地就会明白;而有些隐含意义则不仅要改变其本来面目,
甚至完全有可能需要译得面目全非才有可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故而在翻译原语
的隐含意义时,在严格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亦应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
“神似胜于形似”的原则。在不违背语义的情况下,做到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
全部信息。
第二章、译者如何把握原语的隐含意义
1、理解语用意义
“语言的含蓄有味往往体现为用最精粹的语言来获得最丰富的表现力,越回味越感到里面蕴含有
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巨大的容量”(《语用学概论》何自然1988)。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手段是多样的、复杂的,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在某种语境中考虑到表达的得体性和艺术性的需要直接陈述某事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我们常常
会发现,说话人表面上说的是A,而其真正用意却是B,这时就产生了隐含意义,即潜台词——B。
当语言产生深层含义,亦即隐含意义时,受话人便不能只按语言常规去理解,因为话语的隐含
意义与字面意思不符,二者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受话人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只有受话
人与发话人处于同一语境知识的前提下,交际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对于操母语的人来说,他们会根据自己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对语境的熟悉而对隐含意义作出正确
的判断,对于学外语的人来说,这种依赖于一定语境的超出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意义,是我们理解
的难点。至于如何将这一隐含意义正确全面地再现于译文当中则更是难上加难。要想正确处理原语
中的隐含意义,我们必须对之进行钻进去理解,在对之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要跳出来表达,或
保存其隐含,或将之显示出来。例如:У неё нет мужа .看起来这句话很简单,可是上文提供的信息
是“她有丈夫”。我们要钻进去理解,就必须对此句作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有四个层次:理解层次一
——预设层次(пресуппозиция),即写者和读者,或说者和听者所共知的信息:Она женщ ина , должна
иметь своего муж а .她 是个女人,应当有丈夫。理解层次二——显示层次,即字面意义或内容:У н
её долж ен быть муж , но его нет “ 她应当有丈夫,但却没有 ” 。理解层次三——隐含层次(импли
кация ) ,即文后所暗含的非字面意义或内容:Муж у н её не хороший “. 她没有一个好丈夫”。理解层
次四——内容援引和暗示层次,即潜台词。У её мужа любовница .或 Муж ушёл от неё —— “ 她
丈夫有外遇 ”或“丈夫离她而去”。这样我们在翻译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就可以将之译为“她
虽有丈夫,等于没有丈夫。”;“她没有一个好丈夫”或“她有丈夫,但已离她而去”等显示成分。
此外,我们分析理解原文时不仅要根据语义原则,而且还要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观察,更要考虑
到一些非语言因素。
例如:Обратный путь показался Серёже долгим и неинтересным . Серёжа подумал “ : П усть --ка К
оростерёв меня понесёт , р аз он мой папа.”Серёжа сказал :“ У меня ноги заболели .” ( В П а.нова )
译文:回去的路使谢廖沙感到非常漫长而且无聊。谢廖沙想到:让卡拉斯特廖夫抱我,谁让他是我
爸爸呢。于是谢廖沙说:“我的腿开始痛了。”
(引自《中国俄语教学》1996.3 第11 页 )
句中 Серёжа 是想让 Коростелёв 抱,但他并未直接了当地表明意思,而是说:“我的腿开始痛了。”
通过语境分析,我们了解到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个请求。象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汉语中也时有出现,因
此这里译文采用了隐含译为隐含的方法进行处理。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能体现其真实存在。在日常交际中,单靠掌握
语句的字面意思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一般说来,语句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显示内容 ( эксплицитно
е содержание ) 和隐含内容( имплицитное содержание ) ,也称语表和语里。显示内容是通过一定意义上
的词和相应的语法手段表达出来的,通俗地说,也就是句子的字面意义,即透过字面意义表达出来
的潜台词,亦即我们所讲的隐含意义,是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话语的隐含意义也称会话含义,是话语的使用意义。它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为着一定的交际目
的,考虑到与受话人的关系,用一定的方式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言辞。它并非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
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表达出来的话语的真正含义,它解释说
明了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由此可见,若想正确理解原语中话语的含义,即超越话语表面意义体现出来的更深层的意义和
意图,首先应当对原语中的话语进行语义及语用分析。这一点对于钻进去理解原文非常重要。
2、把握语境
言语交际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言语意义的表达和理解,整个过程可分为发话人设码和受话人解码
两个方面。
言语交际参与者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准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必须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
根据特殊的语境所规定的特殊的要求,选择话语形式和结构,将意义“设”进语言码中。言语交际
活动中的受话者也只有通过一定的语境才能准确地解码,理解发话人所要表达的话语意义。受话人
理解话语意义首先得通过语音、词汇、短语及段落、篇章等组成的上下文,即言语环境,把握话语
的字面意义。众所周知,独立于语言环境以外的话语,其语义是不完整的,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不论作为读者也好,译者也好若想正确全面地理解话语的含义,特别是话语中潜藏在字面意
思以外的隐含意义,则一定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制约与帮助。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境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
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它可分为语言性语境 (языковая ситуация)和非语言性
语境(внеязыковая ситуация)。语言性语境通常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
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后语;非语言
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
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
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词符号(如姿势、表情)等。正确理解原语中的
隐含意义并将之确切、完备地以译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无论是理解过程,还是表达过程,均离不开
对原语所依赖存在的语境的分析。
下面我们来分析语境在处理隐含意义的翻译方面的作用。
(1)语境有助于人们推导并确切话语的隐含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后隐含的真
正的交际意图,才能达到准确完备地翻译原语的目的。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都是一
定语境中的言语,因此,若只靠词句中每个词的意义,则无法准确判断其真实含
义,只有在语境的帮助下,人们才能正确推导出其话语中的隐含意义,从而得出
正确的翻译方案。
例如:某领导写信推荐他的一位下属到某党校里担任打字员工作。他只是
例行公事似的简短地写道:
Уваж аемый М атвей М ихайлович !
Узнав , что Ваш а ш кола ищ ет хоро ш ую маш инистку ,рекомендую Вам гражданку Попову Ю В . П .р и нимайте её .
Уважающий Вас И . Дмидриев .
译文:
尊敬的马特维.米哈叶拉维奇:
我得知贵校欲寻一位优秀的打字员,现向您介绍波波娃,请给予接见。
此致
得米得里耶夫
任用人一旦接到这样一封例行公事似的推荐信,他自然会推导出这样的含义
来:她不适合从事打字工作。因为作为领导,对自己下属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然而推荐人却没有把被推荐人的所有情况提供给任用人。可见,推荐人或者碍于
情面或者是由于其他原因采用了例行公事的做法。若推荐信中再加上以下信息则
情况将大有改观。
Она хорош о знает английский язык и имеет больш ой опыт в работе на м аш инке , так как свыш е пяти лет с
лужила м аш инисткой Ч т. о касается её скромности и аккуратности т о, м ож ете на неё полож иться . Приня
в её на работу , Вы приобрёте опытного т , р удолю бивого и преданного Вам работника .
她非常熟悉英语,在打字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因为她曾做过5年打字员。至于她的谦虚和严
谨则是您可以信赖的。接受她作打字员,您将会获得一位勤劳、忠实而有经验的员工。
增加这一语境信息之后,任用人自然会得出“ Попова 是一个好打字员”这种隐含意义(引自《浅
谈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刘国洋)。
(2)话语的字面意义不变,而语用含义却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翻译中只有
借助语境才能确定一定的话语在上下文中的准确含义。
例如:“ Здесь очень холодно . ”这句话若是在室内说,可能表示
“关窗” , “开暖气”等含义; 而若在户外,则很有可能表示 “回家” 的意
义。再如:“Я уйду не позж е семи часов ..” 在 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表达
许诺、警告、威胁、预言等多种隐含意义,这也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确切理
解它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由些可见:同一话语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隐含意义,这些隐含意义随
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翻译中应当充分考虑和推敲语境的作用,从而得到最合适
的译文。
(3)在特定的语境下,话语的不同结构可以表达相同的隐含意义,特别是
一些反语结构经常出现类似情况。所以,若想准确传达原语的隐含意义,则应充
分理解其依赖存在的上下文语境。
例如:在班级里大家都知道萨沙是学习最差的一名学生,却嘲笑地称他为
“ Он отличник .” 这当然是一句反语,含义为 “他是一个劣等生”。但假
如不说“Он отличник . ” 而改用其他的同义结构 , 如 “ Он отлич
но уится .”或 “ Он лучший из нашей группы .” 等,无论是哪
个结构,在这一特定语境下,自然表达的都是 “他是个劣等生”这一特定的隐含
意义了。翻译时,在保持显示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则须加上双引号,以示反语。
(4)通过语境来表现言语行为。翻译时应当根据不同的语境相应的采取不
同的处理方法,找寻不同的语言对应物,得出最佳的翻译方案。
言语行为主要是解决话语的“言外之力”。语境是言语行为的一种表达形式。
语境表现言语行为,是指交际双方通过语境信息来理解话语的言外之力。如:“Я
ещё не написал сочинение 。 ” 这句话离开语境,只是一个“陈述”,但
如果是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的,老师根据相应的语境便可以理解学生这句话的
“言外之力”实际上是个“请求”了。象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汉语中也时有出现,
所以在翻译中完全可以采取显示译为显示的方法,将其直译,即可达到准确传达
原语意义的目的。
在分析理解原文时,如果仅按话语的字面意义,则无法判断出确切的 内涵,
这就需要借助语境,将语句与它所处的段落篇章乃至整部作品相联系。从中推敲
出该语句的准确含义。此外,如果一个语句在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中反复出现,
译者不一定要拘泥于一种译法,而应该摆脱束缚,根据语句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来体会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的语义上的微妙差别,然后在译文中作出相应的调
整。
3、把握语调
隐含意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语调的变异,以及新调型调位的使
用。在口语表达中,讲话者出于某种交际目的,常使用不同的语调,使词语或句
子改变意思,产生相异的表达效果。有时语调甚至可以使句子获得与字面相反的
意义。由于语调不同,隐含意义便有一定的差异,翻译时不可以千篇一律,译出
不应有的笑话。
例如:—Где он отдыхал ? ИК——2
他在哪休息了?――字面意义,疑问;
— Где он отдыхал ! Всё лето заним ался ! И К — 7
他哪里休息了,整整干了一夏天!――隐含意义,否定;这句话在翻译时
如果不考虑语调的因素则无法将其否定意味显示出来。
— Где только он не побывал ? ИК — 2
他仅没去过什么地方?――字面意义,疑问;
— И где только он не побывал ! ИК — 5
他什么地方没到过!――隐含意义,否定。
祈使句在使用其他调型时也产生新的意义。
— Замолчи ! Крикни только , убью ! ИК — 4
住嘴!再喊,就打死你――挑战、威胁、警告意味。
— Так мы тебе и поверили ! ИК ----
2
我们才不相信呢!――有否定意味。
有时为了增强句子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甚至读成双峰,分别表示不同含
义。
Что там интересного ? 那有什么有趣的事?――疑问;
Что там интересного ? 哪有什么有趣的事!――否定;
Что там интересного ? 有什么有趣的事呀!――否定,气
愤;
Что там интересного ? 哪里来的什么有趣的事!――否定、
失望、 蔑视、激动。
语调中另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对隐含意义也有重要意义。如:
Он такой умный . --肯定;
Он такой у-умный . ――否定讽刺。
后句中元音拖长加重,使话语产生弦外之音:
Какой уж он умный ! Он и простые задачи не мож ет
реш ать .
(以上参见梁秀娟《俄语话语中的隐含意义》第34
页)
语调扩大了语句的语义容量,一句话的表层意义再加上特定语调就表达出
一种隐含意义。只有正确把握语调,才能确切地把握语句所传递的全部信息及交
际的真正意图。
此外语序的变异在隐含意义的表达方面亦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语序和
正常的语调能完成一般的语义功能,而各种倒置词序和强调语气则能恰当地表现
一定的隐含意义。如:Вас я благодарю ! 这种倒置的词序加上相
应的语调可能含有一种特殊含义:“只对您表示感谢”,或者“对您表示特别的感
谢”。拟译为:“对您,我表示感谢!”或“对您,我特别地感谢!”
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对于上述语调变异,词序倒置时所产生的隐含意义会自
然而然地反馈在头脑中,句子的深层涵义很容易便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初学俄语
而又没有建立起语感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求
译者对话语表层意义作出迅速反映,同时要对话语所表达的隐含意义做出正确的
理解表达。
4、把握背景知识和非语言因素
所谓背景知识,即同一民族中人们所共知的知识。若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原
语的隐含意义,并将之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还应当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这里
的背景知识包括原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语境一样能够决定语义的表达。译者不能只拘泥于
原语的字面形式,而应综合其言词以外的背景知识,结合正确的语用推理, 从
而得出准确的含义。
背景知识决定着对语句内在含义的理解,而背景知识中最主要的又是国情
知识。不同民族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民族性文化因素对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俄汉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一个民族熟
知的,易于领会其特殊含义的东西,另一个民族却感到陌生,难以领会。因此在
翻译时应将其特殊含义表达出来,否则另一个民族的读者就不易看懂。
例如:Поставишь на лавку зеркало , перед ним заж ж ёш
ь свечку и глядишь , глаз не отрываю чи .
(引自曹文学《翻译论》150 页)
如果只按字面意义着手,译文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按俄罗斯习俗,姑娘
在圣诞节前夜照镜子,可在镜中看见自己未来的对象。所以在翻译时,由于文化
背景的差异,应将这种隐含意义译出来,可译为“把镜子放在凳子上,镜前点支
蜡烛,别眨眼,盯着看,就会看到你未来的对象。”这里译文使用了加词法,将
隐含变成显示,使读者对其含义一目了然。
另外,俄罗斯人的名字,往往都有隐含意义,在一定的场合下,必须予以
揭示。
如: — Разреш ите представить наш у Н адеж д у 、 Веру и В
сеобщ у ю Л ю бовь .
— Как сразу три им ени ? О чень приятно , Ульян
ов отрекомендовался .
我们知道Н адеж да 、 В ера 、 Л ю бовь 既是三个姑娘的名字,又有“希望”、
“信仰”、“爱情”之意。此处显然是想利用名字的含义来评价姑娘,并争取对方
的好感。在翻译中,如果只译音则译不出含义,若只译意义又不像人名。所以不
能按照一般译人名的方法处理,应采用加词法,把话语中的隐含意义表达出来。
此句应译为:“我来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的娜捷施达——我们的维拉——我
们的柳博芙——也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信仰、我们的博爱。”
“怎么,一下子三个名字?很高兴认识您,乌里杨诺夫”,客人说出了自己
的姓氏。(同上,51 页)
这样处理,就将隐含与显示兼具于一炉之中。
再如:Начальник ш таба развёл рука ми .
(引自《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第91 页)
俄罗斯人的身势语较发达,常常喜欢用 “развеси руками”(两手一摊),
有时和“пож ать плечами ”(耸耸肩)同时出现;表示“莫名其妙”,“没有办
法”、“无可奈何”等意义。用 “щ елкнуть по ш ее ( по воротнику ) ”
(用手指弹颈部或衣领)表示喝酒。俄罗斯人说话时还喜欢看着对方的眼睛( р
азговаривая , он смотрел мне в глаза )表说话诚恳、坦率。
在翻译中,往往需要把这些体态语表现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该例应译为:“参
谋长把双手一摊,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词语、成语,特别是溶合性成语的文化伴随意义在语言国情知识中占有相
当重要的地位。它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通常也包含感情色彩和主观评价色彩。
翻译时,对这种隐含意义应非常认真地处理。如: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 —— 祝
满载而归,съел собаку —— 内行 ,кот наплакал —— 少得可怜 ,старый
воробей —— 饱经世故者 ,медвежья услуга —— 越帮越忙 。
例句:Оставьте красный мне колпак . Пока его за прегрешен
ья не променял я на шишак .
(同上,91 页)
有人将其译为:“请把那红色尖顶帽留给我!在我因为罪过戴上尖顶盔之前”,
这不太恰当。这一诗句是普希金于1817 年写成的。诗中的 красный колпак
是古代弗里基亚人的一种传统头饰,而后为获得自由的奴隶所戴,。于是这种帽
子便成了自由,解放的代名词。普希金用 красный колпак 来表现他对自由的
向往。译为“红色的尖顶帽”就失去了该词的文化伴随意义,此处宜译为“红色
的自由之帽”,或者加注说明才好。
又如: — Чёрная кош ка проскочила . 若译为“黑猫跳过去了”则
明显不符合俄语中的文化伴随意义。在俄、德、爱、比、法等国,看到“黑猫”
是不吉利的,因此应译为“不祥之兆”。相反,中国若要表达不祥之意,则常用
“猫头鹰”的形象来做比:“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中俄两民族语言相比, “两者有喻理相同,喻体相同者,有喻理相同而喻
体不同者;还有喻理与喻体完全不同者,因此翻译不能一视同仁,有择其形而译
之,有择其意而译之,也可采用其他的翻译方法”(《翻译论》曹文学P149)。
背景知识是理解隐含意义的又一要素,只有具备了丰富正确的背景知识,
并综合语境,语调等因素,才能超越话语的字面意义,深刻理解和体会说话人想
表达的深层意义。翻译时,充分把握原语的背景知识对于正确处理原语的隐含意
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就会出现类似于把“银河”译成“牛奶路”的情况。
译者作为原语和译语的双语驾御者,只有在完全熟悉原语和译语的背景知识的情
况下,才能对于原语中所隐含的深层语用意义作出正确的表达和处理,因此可以
说背景知识和非语言因素是决定翻译是否准确的关键之一。
第三章、不同隐含意义的表现与传达问题
苏联学者Л.С.巴尔胡达罗夫根据现代符号学将符号的关系分为三大
类型(符号和该符号所标志的实物之间的关系,符号与使用符号的人之间的关系,
符号和同一符号系统的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这一基本理论,把符号意义也相应
地分为三大类型;即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的表达与翻译紧密结合
起来。英国语言学家G.利奇在其所著《语义学》中,把语义分为七种主要类型,
即:概念意义,含蓄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
义。事实上,巴尔胡达罗夫所提到的三种语义类型已基本包括了利奇的七种语义
类型,因此本文采用巴氏的提法,并侧重探讨原文词句实用意义的表达问题,从
修辞、语言知识等方面来分析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问题。
词语的所指意义即词语的本义。每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所谓一词多
义现象,就是同一个词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一般说来,译语必须准确传达原语
语句的所指意义,这是保证传达原文内容的前提。而词语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
只能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
Задерживал дело до сих пор не приехавший один и
з членов суда . ( Л . Н . Толстой 《 Воскресенье 》 )
这一句若孤立开来,其中的“задерж ивал дело ”既可理解为“把事情耽
搁了”又可理解为“把案子耽搁了”,但从具体上下文来看,由于受下文суд
的制约,故译者将之译为“有一名法官直到此刻还没有来,把审讯工作耽搁了。”
词语除了具有所指意义以外,还有各种细微的附加涵义,如:语体色彩、语
域色彩、感情色彩等,这就是词的实用意义。此外,词句在表达中还可用各种转
义,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转义和联想意义,也是词的实用意义。由于汉俄
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俄语的某些实用意义在汉语中很难表达,这就需要译者能
运用所学知识,钻进原文中去理解,充分把握原语字面以外的信息,才能跳出来
表达,忠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美。
词语的三种修辞色彩——语体色彩、语域色彩、感情色彩是词的语义结构
的有机组成部分。译文的遣词造句受原文词语修辞色彩的制约,应和原文的修辞
色彩保持一致。俄语中常运用形象性手段、句子的特殊结构以及词语构成方式的
特殊含义来加强语言效果,表达隐含意义,译者作为原语及译语的双语驾驭者,
在翻译表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语言因素。
1、俄语一些主观评价形式中的隐含与表达
俄语中常用后缀构成主观评价形式,以表爱、表卑、表大、表小,具有鲜
明的隐含意义,因而人们往往利用这些词在话语中表示爱、憎、褒、贬等主观评
价和感情色彩,而汉语无此类表达手段。翻译时,须弄清原文的语用意义,采取
变通的方法,将原文的主观评价和感情色彩形象地表现出来。
(1)采用加“儿”、“子”、“好”等词缀的表达方法,这里“儿”“好”表
小表爱,“子”表大表卑。
一部分带有指小表爱后缀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如:водичка 、глупен
ький 、 осторож енько 等),实际上并不包含指小的意思,而且具有较稳定
的语用意义,一般表示说话人对所指事物和交际对方的好感,在翻译中,应根据
具体语境,把它们所包含的语用意义表达出来。
如:Ребёнок топтался на ней ножками .
婴儿的两只小脚儿在书面上乱踢乱蹬。
(2)对于某些特殊的形容词或名词形式采用叠词形式处理。
例如 :—Дымищ е у вас такой , что глаза ест .
—М ы привыкли , радуемся , что тепло, -- сказ ал Пикин .
“你们这烟.气.腾.腾.,熏得人眼睛睁不开。”
“我们已经习惯了,只要暖和就行,”皮金说。
(引自《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第88 页)
дымищ е 是 дым 加表大的后缀 -ищ е 构成的,带有明显不赞同的主观评价
色彩的语用意义,译文中使用叠词来表达这一语用意义。
再如:беленький 白白净净的; хорошенький 漂漂亮亮的;глупень
кий 傻乎乎的等等。
(3)采用加词解释的方法。
由于俄语中词汇的指小表爱形式在汉语中通常没有语言对应物,所以在一
定的上下文中需采用加词法予以解释,才能更好地揭示原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Ух ,воля ,волюшка ! 啊,自由啊!可爱的自由!
这里用“可爱”一词表达волю шка一词中的隐含意义,能够使中文读者更
好地体会俄语词汇的情感意味。
(4)对同一词汇,根据不同语境中不? 同的语用意义采用不同的汉语语体进
行处理。
俄语中还有某些俗语词,词义本身的主观评价和感情色彩不大明显,仅在
具体的使用中,才包含有丰富的语用含义。在翻译中应根据语境认真把握这类词
的语用信息,并在译文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如:Х арри . Как ты не поним аешь ? За полмесяца убито двое м
олодых людей .
Симон . Убийство . Ну это дело обычное . Или кого- ниб
удь там знаменитого ухлопали .
动词 ухлопать 和 убить 均指“杀死”、“打死”,只是ухлопать 是个俗语
词。前句中убить 只是用来通告半个月中杀死两个青年人这一事实,并未表示特
别的主观评价色彩,而后句中西蒙使用的 ухлопать 却有附加的隐含意义。文中
的西蒙是位作家,他认为凶杀在西方社会是司空见惯的事,大概是什么国家要人
被打死了,才会这样大惊小怪,用动词 ухлопать 表示他对要人的鄙视和对通告
出了凶杀案的不满。翻译时应把这种鄙视的主观评价色彩表现出来。拟译为:
哈里:你怎么不懂呢?半个月内有两个年轻人被.打.死.了.。
西蒙:凶杀,这有什么,平常得很。是不是什么要人给宰了。(同上)
把ухлопать 译为“给宰了”,较能表现原文的鄙视意味,并且在语体色彩
上与原文相符,达到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
2、成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翻译俄语中成语及习惯性用语主要采用“对应法”、“借用法”、“直译法”、
“意译法”、和“直译意译兼译法”等方法来处理。其中揭示隐含最好的方法是
后两种,而保持隐含最好的方法是“对应法”、“直译法”。
例如:Руби дерево по себе . 量力砍树,量才办事。——兼译。
Буря в стакане воды . 杯水波浪——直译(隐含——成不了
大气候)
М ир тесен . 世界太小——直译;冤家路窄——意译
俄语中,为了表达一定的语言色彩及语用意义,还经常出现成语异用及违反
语言规范的情况。活用成语,不拘泥于其惯常用法,使话语更加耐人寻味,这是
所谓的成语异用。成语的异用离不开原有的词汇基础,如果不知道成语的原形,
则很难理解其中的潜台词。
例如:Именно деньги стали второй кошкой ,которая пробеж
ала в семье .( Неделя 94/12)
正是金钱成了家里的第二个祸因。(引自《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4 第
56 页)
这里作者对成语“чё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бежала между кем- н” 作
了异用,但意义还是以原成语的意义为基础的。“ кошка ”(猫)在文中究竟指
的是什么呢?古代俄罗斯人迷信地认为:黑猫是最不吉利的东西,若遇到黑猫在
人面前跑过去,意味着可能会有晦气的事,或者可能惹起是非口舌。如不了解这
一文化背景,我们就没法正确理解“ кошка ” 的含义——“祸因”。
此外,在俄语表达中,有些交际环境故意使用或引用明显与俄语语法规则
不符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意图,并由这种违反语法规则的现象产
生隐含意义,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隐含意义的表达。例如:
Мария . ? он скоро зайдёт за мной , и мы пойдём в
концерт .
Лю дмила . В концерт ! Тетёха ! Три года в Москве ж и
вёшь ! В концерт ! ( из ф ильм а “ Москва с 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 ” )
对于熟知语言规则的人来说,“去听音乐会”的正确表达应该是“на
концерт ”,只有未受教育的或是乡下人才说“ в концерт ”(拟译为看
音乐会),而 Лю дмила 正是抓住这一点来讽刺М ария :“在莫斯科生活了三
年,还看‘音乐会’!”对这一类的潜台词的理解要建立在我们对语言常识熟悉的
基础之上。我们如果不知道 на концерт 是正确搭配的话,也就无法体会Лю д
мила 的言外之意了。(同上)
3、俄语人名中的隐含与表达
俄语中的人名译为汉语时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的手段;有时在
音译之后加注释,如:Петя 译为“彼加”,在其后加注释:Пётр (彼得)的爱称;
有时尽量简化,使用一个名字。音译的方法通常不揭示隐含意义,处理俄语中人
名的隐含意义经常采用后两种方法。
例如:Костя , Костенька ? —— слышит он умоляю щий голос
Лизы .
译文一:“科斯佳,好科斯佳??”他听到了莉莎的央求声。——兼译
译文二:“科斯佳,科斯坚卡??”他听到了莉莎的央求声——音译
比较两种译文,很显然,第二种译文更清楚地揭示了原语的隐含意义。
俄语的名字、父名、爱称、卑称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常带有尊敬、亲
昵、卑弃、嘲弄、讽刺等感情色彩,仅靠音译,难以表达。因此须在音译基础上
适当加一些带有相应感情色彩的词语,将其隐含意义显示出来。`
例如: — Чей ж е это ? Неуж то С тепонька — распьянехин с
ын , то бишь Степан Андреенович ?
“这是谁家的呀?莫不是醉鬼的儿子,斯捷潘那.个.穷.瘪.三.?不,不,是斯
捷潘大.先.生.吧???”——兼译
俄语中名与父名连用,有尊敬之意,系尊称,要根据上下文,加适当的词
语,以表达所包含的色彩。此句中 Степонька 系 Степан 的卑称,故加上“穷
瘪三”一词,以衬托其感情色彩。
再如: — Пройдёт Ритуха , я когда первого убила , чуть
не померла ,ей - богу , М есяц снился ,гад ?
“慢慢会习惯的,好.丽.达.,我干掉头一个的时候,差点没吓死,真的,接
连做了一个月恶梦,老梦见这个坏蛋??”——兼译
另外,许多俄罗斯人的姓名本身具有鲜明的隐含意义,必要时必须予以传
达,如:Лю бовь — 爱情,Черняков —虫子,Скотинин —牲畜,М олча
лин —沉默的人,Хрущ ев —金龟子等等,这一类人名在原语作品中往往具有
其特定的用意,因而在翻译中应当适当采用音意兼译的方法,或在音译人名之后
加注说明。
4、省略句中的隐含与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避免重复叙述,或者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或者为
使人物对话精炼简洁,常略去一些语言成分。在这一类的省略句中,译者为准确
地领略其内在含义,应将其置于扩大的语境范围内加以思索,或借助句群,或联
系句段,以判断省略句的准确含义,翻译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隐含译为隐含
或隐含译为显示的方法进行处理。如:
— Знаещ ь , кто этот человек ? — Спросил М иша , когда
они выш ли на улицу . Ю ра был погруж ен в свои мысли и не
отвечал .
— Это тот самый ,который спаивал и погубил твоего отца .
Помнишь — в вагоне , — я тебе рассказывал . ( Б . Пастернак )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们走出旅店后,米沙问道。尤拉正陷入沉思,
没有回答。
“他就是使劲给你父亲灌酒,害得你父亲跳.火.车.自.杀.的那个人。你该记得
我对你说起过。”
此段话中首先要弄清楚的是:в вагоне 是与下句“我对你说起来”相联,
还是与上句相联。如是前者,就会将后句译成:“记得吗,在火车上,我对你说
起过。”但从整个故事情节看,作者在前两章中压根儿没提及米莎与尤拉“在火
车上”交谈的行为。因此,与逻辑事实不符。显然必须把 в вагоне 与上句联
系起来。在这里,米拉运用最简炼的话语表达形式,概括了尤拉父亲在火车上发
生的一切,在翻译中采用隐含译为显示的方法将其意思译全。再如:
— Не суйте не в своё дело ,— сказал Ш урыгин .
— Э то моё дело !Э то народное дело ! ? — Учитель волно
вался , поэтому не мог найти сильные ,убедительные слова ,тол
ько покраснел и кричал : — Вы не имеете права ! Её враги н
е тронули ! ? Варвар ! Я буду писать !
( В . Ш укш ин )
“你少管闲事!”舒雷金说。
“我就是要管!这是人民的事!??”教师由于激动,找不出强有力的,
令人信服的话语,他只是涨红着脸喊道:“你没有权利!战争都没有把它毁掉!??
野蛮人!我.要.写.信.控.告.你.!??”
“ я буду писать !” 这句话可以用在许多场合,但用在这里就有了其特殊的
隐含意义,表层结构似乎省略了成份,言犹未尽,但从其深层结构看,蕴含着“写
信控告”的意思,因此这一句话同样采用了隐含译为显示的方法将其意思译全。
省略句的形式在口语中也非常常见,例如:
— Из города ? — повторила мать и — вдруг — всхлипнул
а .
— Ну ,о чём , мамаш а ? — недовольно воскликнул Павел .
( М . Горький 《 М ать 》 )
“从城里?”母亲重复了一句,突然抽噎了起来。
“我说好妈妈,这是怎么啦?”巴维尔不满地大声问。
(引自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97
页)
原文中из города ,о ч ём 均省略了主语和谓语,这是口语体的特点。与
上段译文不同的是,此段中译者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特点,即隐含译为隐含,因为
这样已经足以使译文读者清楚其含义了。
5、 双关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无论在俄语还是在汉语中,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语言现象:一句话或者一
个词语同时关涉到两种事物,表面上说的是甲,实际上说的是乙,言在此而意在
彼,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话语含蓄、诙谐,造成戏剧性效果。著名修辞学
家陈望道先生在他的名作《修辞学发凡》中称这种语言现象为双关(俄语称кал
амбур)他剖析了双关所及的两种事物在内容上是有轻重主从之分的。即双关语
的显示意义和隐含意义并存,而隐含意义却往往是其中心,如何让读者见之一目
了然,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是译者极难处理的语言现象。对于译者来说,
经过努力,如果在翻译中能够二者兼得,当然是最好的,但是通常情况下,很难
找到语言对应物,因此,我们应当弃其形而得其神,或弃其神而得其形,必要时
加注以示读者。
例如:米纳耶夫的两首讽刺诗是这样写的:
诗一 : В Финляндии
Область рифм —— моя стихия ,
И легко пишу стихи я ,
Без раздумья , без отстрочки ,
Я бегу к строке от строчки ,
Даже к финским скалам бурым
Обращаюсь с каламбуром .
李尚和赵陵生的译文是:
《在芬兰》
韵音这一行是我的专长,
写起诗来既轻松又平常;
不用沉思,也不用音节
我一行又一行地写着
就是写芬兰的褐色岩石,
也用那双关语词。
译文仅得其意,而不具其形。下面是曹文学老师的两段译文:
译文一:我的专长是押韵一行,
轻巧写下一行又一行;
不必深思,无须串点,
飞快草下一行又一行,
就是写芬兰栗栗岩石,
也会描绘得历历严实,
就像那妙语双关一样。
译文既得其意,又得其形,还得其音。
译文二:运笔即成诗,
焉须多串点,
韵律何其整
出语便双关,
轻书似飞舞,
写尽芬兰山。(引自曹文学《翻译论》第112 页)
可以说,译文二是以话语层为单位的一种再创作,虽失其形,却得其神。
诗二: В России немец каждый ,
Чинов страдая жаждой ,
За них себя раз пять
Позволит нам распять .
По этой -- то причине
Перед тобой , росс ,
Он задирает нос
При ордине , при чине ;
Для немца ведь чины
Вкуснее ветчины .
译文:在俄德国人,
患了当官瘾,
为了一个“棺”,
五次灭我身。
对你翘鼻子,
正是这原因,
有官又有勋,
哪管罗斯人;
只要捞个“冠”,
总比火腿亲。(同上,57 页)
这一译文很显然音、意、形三者兼具,将三个同音词“官、棺、冠”同熔于
一炉之中,在双关之中饱含着蔑视、挖苦等感情色彩。
此外,某些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作用下构成双关语,这类双关可以根据具体语
境采用显示译为显示的方法,译文读者便会一目了然。
如:——Вечером ,наверное будет буря,—— говорит муж ,собир
аясь на аботу .
—— Если вернёшься раньше ,чем я лягу спать,—— отвечает
жена ,—— бури не будет .
(Крокодил 93/3)
译文:丈夫准备上班时说:“今晚可能会有暴风雨。”
妻子回答说:“如果你在我上床睡觉之前回来的话,就不会有暴风雨了。”
(引自《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4 第52 页)
丈夫话中说的是天气,而妻子巧妙地将(暴风雨)一词用于转义:家庭风
波。这时,这个多义词同时具有了双重的不同语义,一语双关,使语言更加幽默、
诙谐。由于汉语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处理这一类的双关语时可
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便会清楚其中潜在的隐含意义。
6、 反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反语或称“反话”、“倒辞”、“倒反”,就是用相反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表里相反,耐人寻味。反语是一种积极修辞格,用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情态
意义:讽刺、蔑视、不赞、戏谑、愤怒、威胁等。
在王德春的《修辞学探索》对反语作出如下定义:我们在说话和作文时,
常常用反面的话来表示正面的意思,或用正面的话来表示反面的意思,这种表现
形式在修辞学上叫做“反语”。而在Н . А . Лукьянова 的 《 Экспрессивная
лексика разговорного 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 ( 4 4. ) 中指出:反语是一
种细微的、隐含的嘲笑,它的感染力被严肃的形式掩盖。反语是一种“阴险”的
态度,反语的伪装性表明了它的戏谑特征:说话者做出竭力掩饰自己的情感的样
子,但故意地使听者能够猜出他的情感。
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翻译反语的隐含意义呢?对于有些反语
语句的隐含意义应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而对于有些反语语句的隐含意义却需要
译者将之表达出来。反语的翻译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在翻译时要力图传达说
者的交际意图。或译成反话反说,或译成反话正说,立足点在于读者,使之明确
发话人的真正意图。
如: Ты продашь имение , превосходно , богатая иде
я ?
( А . П . Ч ехов 《 Дядя Ван
я 》 )
你要变卖这份产业,好极啦!真是一个妙主意啊??——反话反说
(引自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61
页)
превосходно , богатая идея 是 反语,译文用反话反说的方法再现出来,仍然保持反语的隐含意
义,其讽刺意味中国读者完全能够理解。
在俄语中还有一些反语句型,按其字面意思则无法反映其隐含的交际意图,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对其有所取舍,抓住其语用意义。尽管原文与译文在词语,
句法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离谱”,但其语用意义,即其隐含意义却是一致相
通的。这一类反语通常采用反话正说的办法处理。
例如:Этого ещ ё не хватало ! 竟有这样的事!——反话正说
Ты у меня покричи ! 你敢再喊!——反话反说
М ало что бывает ! 五花八门的事儿多着呢!——反话正说
(引自王奇《俄语反语用法》)
有些反语并非典型句型,但也需要改变其原文的命题内容,译出其隐含意
义。对于这一类反语,有时采用正话反说的办法处理。
例如:Вы получили ж изнь вторично . Продумайте что ---ни
будь равноценное этому подарку .
你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你可想不出和这一样珍贵的礼物啦。——正话反说
(同上)
Ещ ё думаю т ,что какой ----нибудь выскочка ,активист ,даж е
спит в галстуке . Я стал развязывать узел и вдруг поня
л , что прилизанный как -- то не так это сказал . Зло . Изд
еваясь . Я застянул галстук потуже как бы не так , подум
ал ,сниму ―― жди . (Лих . )
人们还会想我是个好出风头的积极分子呢。连睡觉也不肯解红领巾。我开始
解领巾结子,但猛然明白了,那个头梳得溜光的家伙话里味道不对。他带有恶意,
在挖苦人。我把领巾系得更紧些。心想,你们别以为我解下来——没门儿。——
正话反说 (同上)
上面两段话中用特定的句式(祈使句形式)表达反面的意义,字面意义是让
对方做某事,而其真实含义则是表示否定意味。对于这种句子,我们可以采用意
译的方法,即正话反说,来揭示其语句的隐含意义。
再如:Сделай ка из таких продуктов приличный обед .
( М . Я . Гловинсков
а )
你也没有办法用这些食物做出一顿象样的饭菜。 ——正话反说 (同
上)
7、 隐喻中的隐含与表达
人之言多假于隐喻,人们通过联想的方式将己知的、熟悉的事物比附到未
知的、陌生的事物上加以类比,使语言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俄罗斯学者阿鲁
久诺娃 (Н . Д . Арутю нова )指出,隐喻是“把描述某类事物或现象
的词用来表征或称名属于别类的某一客体,或为另一类在某方面与该类相似的事
物命名的一种辞格或“言语机制” 1 : 2( Н . Д . Арутю нова ,1996.296) 。亚
里士多德对隐喻也有这样一段论述:“隐喻是借属于别物的字用作此物”或“借
‘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林
书武1997:11)。按照传统隐喻论, “隐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
喻词‘如’,‘像’之类,而是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
用”(《汉语大词典》第11 卷,P1127)。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更
为明确地说:“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由此看出,隐喻是根据事物或现象
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性、共同性而转义使用一些词语的现象,它能赋予语言形象性。
隐喻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范畴错误”,即将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加以类比,从而
实现特征的转移,进而形成隐喻。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它使本来不
可能结合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含义。
一定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隐喻认知结构,而语言作为思想文
化最重要的载体,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
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在俄、汉语言这两种博大精深的语言
体系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两种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长期流传下来的语言形象的
共通性使一些作品中的隐喻能够直接为读者接受,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永远不
落的红太阳。”与“Пуш кин — Солнце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中的
关于太阳(солнце )的喻义显而易见,且能立刻达成共识。又如серебро 是一
种金属,它的特性是在任何地方都是稳定不变的。于是俄语和汉语中不约而同地
形成了相同的隐喻的表述:
Вода на реке блестит серебром . (河水眨着银光)
Борода вся в серебре . (胡须一片银白)——隐喻译为
明喻
Голос её звучал с еребром . (她的嗓子银铃般清脆)。——隐喻译
为明喻
俄语中的隐喻表达的隐含意义,在翻译中可以采取隐喻译为明喻,隐喻译
为借喻,隐喻译为隐喻等方法,或将其隐含意义显示出来,或将其隐含,其中意
味留给译语读者自己去体会。
在俄语的某些成语中,用事物的空间关系来喻指时间关系及人们之间的亲属
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现象也很常见。对于这一类的隐喻,我们可以在翻译中考虑
采用隐含译为显示,或隐含译为隐含的方法进行处理。
例如:Экзамин уже на носу / 马上就要考试了。не за горами
/ 为时不远 (隐含译为显示)
дальний родственник / 远亲 ближний родственник /
近亲 ,等等。(隐含译为隐含)
此外,有一些隐喻受民族文化影响,反映了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状态。
在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形成很多带有自身特点的隐喻,对于不了解该民族文
化的人来说,这类隐喻很难理解。例如:黄色在汉民族文化中是主要崇尚色。在
中国封建社会,黄色成了皇室家族的专用色,庶民不得用黄色。黄色是高贵的象
征。“飞黄腾达”喻人得志高升,“黄道吉日”指诸事皆吉,不避凶吉的日子。但
在俄罗斯文化中,黄色为禁忌色,故“ж ёлтый ”一词多表示不好的意思,精神病
院称为“ ж ёлтый дом ”。在俄语语言意识中,“ ж ёлтый цвет ”还给人一
种凄凉悲伤之感。中俄两国人民对黄色的理解如此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应慎重处
理如下隐喻,尤其是喻体相同喻理不同之时,可以考虑将其中的隐含意义译为显
示:
Ж ди меня , когда наводят грусть / ж ёлтые дож ди .
( К . Симонов )
等着我吧,当那凄.凄.的.细雨/勾起你心头忧愁的时候??——隐含译为显示
( 同上29 页)
Леса ш умят о ж изни стародавней , / разносит ветер ж ё
лтую тоску ? ( М . Исаковский )
森林诉说着昔日的生活/风儿把苦.闷.带向四方??——隐含译为显示
(引自许金秋《论俄语隐喻》第29
页)
即使是同一民族讲同一语言的人,由于其文化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
可以变化的,这直接反映在该民族的语言隐喻中。与杨树(осина )有关的隐喻,
在俄罗斯接受东正教之前和之后,就有所不同。在俄罗斯古老的神话、童话和传
说中,杨树具有某种魔力。人们用杨树枝,杨木防病治病,这类似于中国人眼中
的“桃木”。古俄时有一种迷信风俗:为了使巫师在死后不能继续危害人,人们
在他的坟墓上钉一根杨木橛镇住他。由此产生词组“вбить осиновый кол ”,
隐喻意为镇邪制鬼。但在俄罗斯接受东正教信仰之后,在正教教义的影响下,杨
树在俄罗斯人的文化意识中逐渐变成了一种令人讨厌的树。因为据传犹大在出卖
耶稣之后就吊死在杨树上。因此现代语言中经常出现“гор ькая осина ”(令
人伤心的树)、“проклятое дерево”(可诅咒的树)这一类表述。类似于
这样的表述通常可以考虑采用隐含译为显示的方法处理。
隐喻的理解与文化因素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隐喻是在一定的文化范
围之内被创造和接受的,隐喻的创造者和接受者是一定文化的载体,因而在处理
隐喻的表达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间的差异这一因素。
隐喻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一思
想时,隐喻用法往往比同义的、直接的表达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更能唤起受话人
的心理感受。说话人常常用不同的隐喻来表示自己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例如,
人们在谈到死亡时,想尽力减轻死亡的悲痛色彩,他可以选择动词 отойти 或者
词组 покинуть мир ;而如果想尽力赋予死亡以高尚意义,则可选择
词组освободиться от бремени жизни ,但如果说话人表示自己对死亡
的恶意,则用词组откинуть копыта , дубу дал 等。这里可以分别处理为“去
了”,“不在了”(减轻悲痛感色彩),“解脱了”(赋予高尚意义),“玩完了”(表
示鄙视、恶意)等。
另外,与隐含意义密切相关的是隐喻中的借喻(метонимия ),也称换喻或
代式隐喻。借喻是以两种事物的内在的或外在的联系为基础,使用一个事物的名
称代替另一个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现象。借喻中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本体暗
含于喻体当中。本体才是我们需要的实指事物。翻译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
并应适当考虑几种修辞格之间的互换。
如:Весь бал до последней кадрили был для Кити в
олш ебным сновидением радостных цветов , звуков и дв
ижений .
( Л . Н . Толстой 《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 )
“整个舞会,直到最后一圈卡德里尔舞,对吉娣来说,就象一个充满欢乐
的色彩音响和动作的美妙梦境。”(隐喻译为明喻)
(引自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174 页)
又如: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 . ( Крыл . )
译文:我吃了三盘菜。(隐喻译为借喻)
8、 委婉语中的隐含与表达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不同
的阶层都有一些特定的语言手段来进行委婉表达。
委婉语эвф емизм 源于希腊语 euphemia 意为“我说好”(eu—好的,phemia
—我说)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 ,代替具有令人不
悦或不够尊敬意味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哈特曼等编)。
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心理基础是“忌讳”,有时因不愿提及某物又不得不提及
时只能使用委婉语。 Leech 曾风趣地指出,某个词令人不快的内涵意义其责任
并不在这个词本身,而在于它所指称的事物。例如,汉语中忌讲“生病了”而说
“不舒服”,“耳聋了”叫“耳背“;“眼瞎了”叫“眼睛不好使”;在河南获嘉方
言里,还有一种诙谐的委婉词语,称“瘸子”叫“地不平”,称“矮子”为“恨
天高”;这都是由于忌讳而产生的委婉表达法。同样在俄语中类似的委婉表达亦
不在少数,因此翻译时应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酌情处理。例如:
Когда единородная дочь моя в первый раз по
ж ёлтому билету пош ла , и я тож е тогда пош ёл .
《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
译文:当我的独生女第一次学坏时,我也去了那里。
这里по жёлтому билету 实际上指的Она стала проституткой (她
成了妓女)。这里为了委婉表达可以拟译为“学坏了”,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再如,以интердевочка 作为валю тная проституткой ( 妓女)的婉
称;而сексуальные меньш инства 是гомосексуалист (同性恋)的委
婉语;以及近年来产生的与吸毒、贩毒等有关的委婉语,如 трава ―毒品 , п
ервое ―可卡因, второе ―海洛因,сидеть на иголке ―吸毒,гонец ―毒贩,
等等。
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都希望能创造和谐的气氛,获得他人的尊重,而这
就首先要尊重别人,尽量避免因言辞不当而产生矛盾冲突或引起交际对方的反
感。尤其是在话题涉及人的年龄、外貌、智力水平、心理状态、行为而且是对其
进行否定的或不赞的评价时,更应注意措词的分寸,应避免直接说出别人的缺点、
不足而伤害他人。在处理这一类委婉时也应注意,可以根据汉语中同样存在的委
婉表达最好采用隐含译为隐含的方法,汉语读者很容易就会清楚其中的隐含意
义。如:
— А вы не пробовали носить светлого тона ? Считаю ,что
так будете ещ ё красивее .
“您不能试试鲜亮的颜色吗?我认为,这样您会更漂亮一些。”
这句话表面看是建议,可实际上是在否定受话人目前的穿着打扮。不过为
了礼貌起见,这样的表达方式远比直接批评要顺耳多了,于交际双方都较容易接
受,在汉语中这样的说法也比比皆是,因此在翻译中只需直译便可将其隐含意义
表达清楚。
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委婉语的使用已经打上社会地位的印记,因为语言
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标记来表征人的身份。语言高雅被作
为上等阶层的一种鲜明标志,而语言粗俗则被视为缺乏教养,地位卑下。因此人
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
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的字眼和表达法来谈论有关事物,尽量用高雅
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如,有人在哭过之后为掩饰自己则说“眼睛湿了”,而去厕所则演变成“去
洗手”(пойти мыть руки ),“去外头” (сходить на двор )等等。
随着大量外来语的出现,在俄语中了出现了大量外来词表达委婉意图的例
子及用法。果戈理在《死魂灵》中这样写道:
Чтоб ещ ё более облагордить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ловина п
очти слов была выброшены вовсе из разговора , и потому
весьма часто было нужно прибегать к французскому языку ,за
то уж там по--французски , другое дело :там позво
лялись такие слова ,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гораздо пожестче упом януты
х .
译文:因为要使俄国话更加高尚,就要把所有言语的几乎一半,都从会话里
逐出了,人就只好常常到法国话里去找出路。这就成了完全两样的事情。用起法
国话来,则即使比上面所述的还要厉害的词句,也全不算什么事。(《死魂灵》)
这段话很好地揭示了外语词所起的委婉作用。用以替代的外语词在本族语
中其实可能不是委婉语,但由于我们不必直接感受其力量或色彩,于是外语词便
成了委婉语的一种表达手段。例如:
— Нет ,у вас не рак ,а canser.
译文:不,您得的不是癌症,而是那个病。 (用英语词来表委婉)
селадон ---- бабник( 好色者),педикулёз ---- вш ивость(生 虱 )
等。
在处理委婉语的表达问题时,应注意到中俄两民族的文化特征,适当地选
择对应词,从而表达出原语中隐含的意义及其表现出的感情色彩。通常采用直译
的方法便可使译语读者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四章、隐含的翻译方法
翻译的实质就是转换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
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翻译的任务是忠
实地尽可能确切、完备地传递原语的话语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改变的是语言体系,话语信息内容却要保持不变。翻译时,
在信息内容的传达上要受到原作的约束;在翻译技巧上,要摆脱原作语言结构的
约束,依赖言语环境,找到最佳方案,完备地表达话语信息。特别是针对原语的
隐含意义,表达时尤其应注意方法,既要做到准确传达原语的话语信息,又要使
译文被译语读者所接受。因此,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翻译的这一特征正是它
的重点与难点之所在,因此翻译方法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译者应当研究语际转换过程中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译者的职责在于克服
话语中不同语言体系的语言单位差异,向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话语信息。对比两
种语言,找到等值地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就能获得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
语言单位在话语中的对应规律强调的是语言单位在话语中信息量的对应,不是语
言单位本身的对应。语言单位的对等服从于话语信息量的等值。对等的语言单位
如果不能反映信息量的等值,就要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而达到准确传达信息
的目的。这一点在隐含意义的传达问题上便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中俄两个民族的
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若只注重语言单位
的对等,那么就会无法准确地传达原语的话语信息。本文主张在处理原语隐含意
义的表达问题时,应在坚持信息量对等,即准确全面地传达原语的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相应的语境,采用以下五种翻译方法:1.隐含译成隐含;2.隐含译成显示;
3.显示译成隐含;4.显示译成显示 ;5.隐含和显示兼并。
这五种翻译方法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所采用的,每一种方法的使用都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的。如在《Язык и перевод 》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
例子:Он уш ёл в армию 22 июня 1941 года.
表面上看,这是很普通的一句话,然而1941 年6 月22 日却隐含着德国进攻
苏联的日子这一深层含义。因此此句的译法就会多种多样:
译文一:他是1941 年6 月22 日参的军。将显示出的日期译成了显示。
译文二:他是在德国进攻苏联的那一天参的军。将显示出的日期译成了隐
含,而将隐含的内容译成了显示,这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是非常必要的。
译文三:他是在1941 年6 月22 日德国进攻苏联的那一天参的军。将显示
内容与隐含信息兼而译之,这对不知这一时间意义,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也
是非常必要的。
1、隐含译为隐含
隐含译为显示是指在处理原语的隐含意义时,将原语的隐含直接译为隐含,
无须加注额外的说明,无须将原语作者的意图点明,译语读者便能清楚明白。这
首先要基于这种隐含意义的表达在中俄语的使用习惯上具有共通性。例如:
— Простите ,пожалуйста .
— Прекрасно . Нет , почему же ? Это даже интересно . И
кресло это вам к лицу .
( Из фильма 《 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 》 )
这段话是一位下属偷坐在领导的座位上,并佯装领导发布命令,却被领导
撞见时他们之间的谈话。通过语境,观众都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形,因此直接
将隐含译为隐含更能准确地表现这位领导的愤怒之情:
“请原谅。”
“太好了。不,哪里?这甚至很有意思。这张椅子很适合你。”
(引自王奇《俄语反语用法》)
再如:上课时老师对一个不听讲的学生提出的“Я вам не мешаю ?”这
一问题,本意并非询问,而是在警告该学生注意听课,在翻译中应直接用隐含来
译隐含,这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且译语读者也能明白。
此外,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只要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思维意识上能就
这一隐含现象达成共识,那么我们都可以采用以隐含来译隐含,而且也最好采用
这一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中的幽默艺术之处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译语读
者的面前。
2、隐含译为显示
如果原语的隐含意义在直译的情况下无法轻易被译语读者读懂,必须在翻
译时做以一定的变通,才能符合译语的思维规范,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即将隐
含意义译为显示的内容。例如,前文我们提过在俄语中有很多词常借助于后缀构
成表爱、表卑、表大、表小的名词,从而赋予这些词鲜明的隐含意义。在翻译中
可将这一隐含的语义显示出来。此外,在俄语中有些以祈使句形式表达否定的句
式也是隐含意义的典型表达手段。对这些句子,若直接译出其字面意义的话,译
语读者也能理解。但若为了加强其感情色彩,突出其实际用意,则不如明白地译
出其真实含义来得痛快直接。
如 :Член этот (指法官) ,очень аккуратный человек ,нын
че утром имел неприятное столкновение с женой за т
о , что жена израсходовала раньше срока данные ей на месяц
деньги . Она просила дать ей вперед ,но он сказал ,что не отс
тупит от своего.Выш ла сцена . Ж ена сказала , что если та
к ,то и обеда не будет , чтобы он и не ждал обеда дома . Н
а этом он уехал,боясь ,что она сдержит свою угрозу ,так как
от неё всего можно было ожидать .
( А . Толстой )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
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吵.
了.起.来.。妻子说,既然这样,那就不开伙,他也别想在家里吃饭。他听了这话转
身就走,唯恐妻子真的象她威胁的那样办,因为她这个人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的。
这里通过上下文我们得知 сцена 是指的吵架的场面,因而将其直说出
来,上下文会更流畅些。
特别是俄语中的溶合性成语,其隐含意义是统一的,与字面的显示意义
根本不同。如: столовая страна —— “台地”,切不可译为“桌子国家”。
3、显示译为隐含
在俄语的表达中有好多固定用法以及词汇伴随意义中文读者无法理解,若
将其逐词逐句译出,很容易造成中文读者的误解。例如:До приятного св
идания ! До хорошего свидания ! До счастливого свидани
я ! 这类用法便不能按其字面译成“愉快地再见!”、“好地再见”、“幸福地再见”。
这样一来原语中表达良好祝愿的意思只能隐藏于背后,取而代之的是用一句简单
的“再见”来处理,而其字里行间的祝愿只能从其他的上下文中得以印证和补充。
在对隐含意义的表达进行处理时,“显示译为隐含”相对于“隐含译为显示”
的使用频率要低,因为针对译语与原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大多是要将原语中隐含
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跳到表面上来,而将其本来字面有的意思隐含起来的情况则不
太多见。“显示译为隐含”这一方法大多用来处理一些由于俄语约定俗成的表达
方法与汉语没有语言对应物的情况,或是中俄文化伴随意义不同的情况。通常采
用减词法或改换形象的方法来处理。
4、显示译为显示
这一方法同“隐含译为隐含”一样,是以中俄两民族语言能够达成共识为
基础的。大多在翻译中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原文所表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读
者面前,不需太多的解释与润色,读者很容易便能通过上下文语境获得正确的理
解。
例如:(1)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 ,один отрежь .
七次量衣一次裁。(三思而后行。)
(2)Каков хозяйн , таков и слуга .
有其主必有其仆。
这两个例句的译文中便采用了显示译为显示的方法,将原语中的字面含义
直接搬到读者面前,无须做太大改动便可以使中文读者对其含义一目了然。当然,
在不改变原语含义的情况下,若做以适当的变通使之更加地道,更加符合汉语的
语言习惯,则更易为中文读者所接受。(如第一个例句所示)。
5、 隐含和显示兼译
俄语的表达方法复杂多样,在翻译大段的文字表述时,往往需要多种翻译
方法兼容并蓄,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确切、完备地传达原语信息的目的。
例如:Гаев : Я человек осьмидесятых годов .
( А .Чехов 《 Виш нёвый са
д 》 )
加耶夫: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自由派,一个八十年代的人物。
加耶夫所处的时代是自由主义盛行之时,指出这一隐含,对读者是很必要

А теперь его каждый день ждут и ласково встречают Лиза и Надюша . Девочка —— улыбка
—— это их дочка ,Надежда.Если было имя Счастье, они назвали бы этим именем свою дочку. ( Н
адежда)
而今每天都有人等他,亲切地迎接他。那就是莉莎和娜久莎——那笑中的花
朵,就是他们的女儿、他们的希望——娜捷施达。假如“幸福”这个词可以做名
字,那么他们就一定会给自己的女儿起上这个美名。(曹文学《娜捷施达》)
这里将女孩名字Надежда(希望)中的隐含意义译为显示,对于中国读者
也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五种方法在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过程中都有所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原语句式结构的复杂多样,隐含意义的丰富多彩,这五种翻译方法的使用界
限并不十分明显,有时甚至混合交替使用。因此,在处理原语的隐含意义时,译
者应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将原语的隐含意义准确全面地传达给读者这一
目的上,应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一种乃至几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全面传达原
语的全部信息量这一目的。
第五章、隐含的翻译技巧
关于翻译技巧问题,翻译家们已在著述中有过详尽的介绍,经过二千年的
翻译实践,已总结出了一整套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即加词法、减词法、引伸法、
转换法、断句法、反说法、移位法等。但是如此多样的翻译技巧应如何与具体的
翻译实践对号入座呢?曹文学老师在《翻译论》一文中提出了“在我们所传达的
语义信息型文字中,即内容重于形式的文字中,要严守加词不加义;减词不减义;
引申不害义;转换不乱义;断句不断义;反说不背义;移位不移义的原则。”
有感于此,本文认为在处理原语的隐含意义过程中,应主要采用加词法、
减词法、引伸法这几种翻译技巧。结合前文所述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应主
要遵循以下原则:1.加词法:实质上是将隐含在词汇意义上变成显示;2.减词
法:实质上是将显示在词汇意义上变成隐含;3.引申法:(1)抽象引申实质上
是在词汇意义上将原语中的词汇隐含化;(2)具体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
原语中的词汇显示化;(3)转义引申会使隐含意义显得更加清晰。
1、加词法
加词就是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字面上没有的词、词组、甚至句子。加词
绝不等于加意,而是把潜在于原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加词的目的是
为了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意思。翻译时必须加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
最常见的就是不能在形式上表达原文词组的各个词义成分。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
看,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句子深层结构变换为表层结构时某些语义成份的省略。
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 Z.S. Harris)把这种省略的词叫做“潜在词”
(appropriate words)。在各种语言的同一深层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层结构,
所以在翻译时常要“复原”原文中省略的潜在词,以达到补足语义、通顺语义,
全面准确地传达原语的语用信息的目的。在处理原语中的隐含意义时,加词法实
质上就是将隐含在词汇意义上变为显示。
例如:Пуш кин переведён на многие языки мира .
普.希.金.的.作.品.已经译成了世界上许多种文字。(引自蔡毅《俄译汉教程》第
159 页)
В ночь с 2 5 на 2 6 октября 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рабочие ,
солдаты и матросы ш турмом взяли 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 и арес
товали 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
十月二十五日的深夜,革命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
政.府.成.员.。(同上)
以上两句若译为“普希金被译为世界上许多种文字”,“逮捕临时政府”这两
种版本均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需要加上“作品”,“成员”两个词从而将原
文中隐含的意义补全。
再如:Правда , в пантеизме Фейербаха ,в обож ествленииим
человека и в других подобных его ош ибках никто не сомнев
ается . Наоборот , М аркс и Энгельс впервые вскрыли ошибки Ф
ейербаха .
( Стали
н )
诚然,费尔巴哈是个泛神论者,他把人神化了,同时还犯了其他类似的错
误,这是谁也不怀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不怀疑这一点,恰恰相反,正是他
们最先揭露了费尔巴哈的错误。(引自《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 第91 页)
此译文中“不仅不怀疑这一点”是原文中所没有的,是译者根据上下文的
逻辑关系后加上去的,这样译文的前后关系才更流畅、通顺。否则,不加词的话
只能使译文前后自相矛盾,不符合逻辑。
俄文中许多表示伴随意义的词,在处理时应加词,
如: Фрося перекрестил Егорку . ( 《 Надежда 》 )
弗罗霞为小叶戈尔划了个十字,祝福他一路平安。
这一句中的перекрестить一词除了具有划十字的意思之外,同时伴
有祝福平安之意,若不将其译出,则意思不完整,无法让中文读者完全理解。所
以这个例句使用了加词法,将隐含在词汇意义上译为显示。
2、减词法
减词是与加词截然相反的一种现象。翻译时要减掉那些在词义上多余的词,
也就是说,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言自明。减词绝不是减意,恰恰相反,减词正是
为了更好地达意。被减掉的词在译文中失形存意。减词的目的,在于避免译文罗
嗦、冗繁,力图做到言简意赅,精而达意,少而求全,疏而不漏。在处理原语隐
含意义的表达时,减词法实质上是将显示在词汇意义上变为隐含。
例如:Отрицательно сказывается на дальнейшем разв
ит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всё ешё низкий уровень
литеротурно --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критики .
译文一:文艺批评的水平仍然很低,消.极.地.影响了文艺的进一步发展。
译文二:文艺批评的水平仍然很低,影响了文艺的进一步发展。
(引自 蔡毅《俄译汉教程》第166 页)
比较两种译文,很显然译文二已经将文艺批评水平低对于文艺进一步发展
的消极影响涵盖在内了,因而无须多加“消极地”一词。这样处理,就是通过减
少部分词组来确切表达原文,达到洗练的效果。而减掉的词仍寓于行文字里行间,
词减义不减,形失义不失。再如下面的例子亦属于同一种情况。
Тесным кольцом смыкайтесь вокруг ваш их знам ён !
( Сталин )
译文一:紧密地围成一圈,团结在你们的旗帜周围!
译文二:紧密地团结在你们的旗帜周围。 (同上)
显然,译文二的表达效果要明显优于译文一。
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尽量清楚地表述原文内容往往需要
大量加词,加进解释性词语(往往是从实用出发),而使译文变得过分“臃肿”。
所以,为抵消这种现象,译者应当在译文语言规范和修辞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可
能减掉原文中语义不言自明的成份。在这一点上减词法这一技巧便显得尤为必
要。但是,一般说来,翻译中需要减词的情况较少,因此在减词时更需加倍慎重,
切忌减词减意,歪曲原文。
3、引申法
引申法是翻译中“引而伸之,触类以长之”(《易.系辞上》)的一种翻译技
巧。《辞海》中说:“引申为由一事一义推衍为其他有关之义”。它指的是从原词
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语境和译入语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对某些词语作一定的语
义调整,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引申必须从原词
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上下文来考虑,切忌任意发挥。
“引申法在翻译中分为抽象引申,即将具体词义抽象化、概括化;具体引
申,即将抽象词具体化、形象化;转义引申,即将词义“触类”以达其旨,推衍
为其他有关之义。”(《翻译论》曹文学P192)
(1)抽象化引申
有时候原文中某些词或词组的意思很具体,翻译时,如果照样移植,就会
违反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显得罗嗦,因而需要把它们译为抽象的词或词组,
即将原文具体形象的词加以概括性引申。实质上,抽象引申就是在词义上将原文
中的词汇隐含化。
例如:— Сто двадцать ш есть избирательных! Девяносто в
осемь неизбирательных ! — прозвучал невыговаривающий бу
кву “ р ” голос секретаря . ( Л . Н . Толстой 《 Анна К
аренина》 )
“赞成的一百二十六票!反对的九十八票!”口.齿.不.清.的秘书喊道。
(引自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232页)
прозвучал невыговариваюший букву “ р” 意为“说话时把P
音吞掉”。也就是说秘书未把избирательных 和 неизбирательных 两词中的
P 音发出来。在汉语中р音根本不存在,这两个词转换成汉语词“赞成的”、“反
对的”,P 音已消失。若再按字面意义翻译,势必无法被读者所理解,故而笼统
地译为“口齿不清。”
Только оглядываясь назад , на беспросветную ненастную
ночь прошлого ,можно по достоинству оценить ,насколько мы
счастливы сегодня .
译文一:只有回顾过.去.那.种.黑.暗.阴.雨.的.夜.晚.,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今天是多
么幸福。
译文二:只有回顾过.去.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今天是
多么幸福。 (引自蔡毅《俄译汉教程》第174 页)
对比两种译文,我们不难看出,译文二更准确译出原文真正隐含的意图,
同时又将原文中ночь 这一形象隐含起来,从而使句子更流畅、通达。
(2)具体化引申
有时原文中某些词句含义比较抽象,概括,含蓄,翻译时应根据语境和译
入语使用习惯加以引申,做具体化表现。实质上,具体引申即是在词汇意义上将
原语中的词汇显示化。
例如:Из этого чёрт знает что мож ет произойти .
( Н . Гоголь 《 Ревизо
р 》 )
谁知道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引自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231
页)
译文将 что 具体引申为“什么乱子”,较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
— Улечка ,ты ж е знаешь мою лю бовь , прочти 《 Демон
а 》 ,как тогда ,помнишь ? ( А . Фадеев 《 М ол
одая гвардия 》 )
“ 亲爱的邬丽亚,你知道我喜欢的诗,朗诵一段《恶魔》吧,象从前一样,
记得吗?” (同上)
在这里,根据上下文便可判断得出 “лю бовь ” 一词指的是“喜欢的诗”,
因而这样将“любовь ”具体化为“喜欢的诗”,比将其译为“爱好”要清楚明白
得多了。
А по панели ш ли толпы лю дей , разм ахивали пл
атками 、ш ляпами、 руками, что --то кричали , кому --то грозили .
Было очень шумно и тревож но .
而人行道上走着一群男男女女,挥着手,挥着头巾和帽子,喊着什么,不
知在向谁示威。吵吵嚷嚷,惊恐万状。(引自 曹文学《翻译论》第194 页)
这里“男男女女”是“лю ди ”一词的具体引申,不仅词义上没有增删,且
如此表达也更形象具体,通顺易懂。
(3)转义引申
转义引申,顾名思义,即有些词或词组不是按字面意义翻译,而是改用另
外的词或词组来译,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能按字面意义翻译,一是从审美角度
考虑。转义引申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揭示原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 Я не клеветал на Рудина ; но — кто знает ! — мо
жет быть , он с тех пор успел измениться — может быть ,
я не справедлив к нему . ( И . С . Тургенев 《 Рудин 》 )
我并没有诽谤罗亭;可是——有谁知道!也许,他从那时起已经改变了—
—也许是我对他抱有成见。 (引自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第230 页)
此句若把 несправедлив 按字面意义译成“不公正,不正确”,则译文不仅
生硬晦涩,而且也未能准确表达原意。要把其意思确切表达出来,必须换一种表
达方式,译为“抱有成见”。
Весна на дворе . Всё вокруг кричит о ж изни .
春天到了,四周的一切都生.机.盎.然.。 (引自 蔡毅《俄译汉教程》第171
页)
此句中用“生机盎然”来译 “ кричит о жизни ”自然要比“呼唤着
生命”这一表达确切生动得多。
Пиш и прощ е , бойся красивы х слов .
写得朴素些,切.忌.华丽的词藻。 (同上)
“切忌”在这里就比“害怕”(бойся 的字面意义)更贴切。
В девять лет читала и перечитывала 《 Таинственный остро
в 》 и《 8 0 тысяч километров под водой 》 Ж юля Верна .
九岁时,她对儒勒.凡尔纳的《神密岛》和《海底两万里》一读再读。(曹
文学《翻译论》第193 页)
此句中“海” 是“вода ”(水)一词的转义引申,更符合译语规范,因而
将原语中的隐含意义准确地译出来了。
再如:В одно ухо вош ло ,а из другого вышло .
译文一:左耳进右耳出。
译文二: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
汉语中有现成的成语“左耳进右耳出”,所以在处理这句话的翻译时应将од
но(一个)、другое(另一个)转义引申为“左”和“右”,这样更加符合汉语
的语言习惯,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以上我们提到的翻译技巧
也是错综复杂,交叉进行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根据具体上下文、具体需要
而酌情处理,因为翻译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结束语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经常借助话语来表达某种交际意图,有时语句本身的字
面意思与真正交际意图不完全符合,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这便引发人们对于话语
的语用含义即隐含意义的研究,其中尤以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的 “会话含意”
学说最为突出。这为隐含意义的理解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此基础
上,结合译语的表达问题认为,在翻译中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问题应采用如下翻
译方法:1、隐含译为隐含;2.隐含译为显示;3.显示译为隐含;4.显示译为
显示;5.隐含和显示兼译。应采用如下翻译技巧:1、加词法,实质上是将隐含
在词汇意义上变为显示;2.减词法,实质上是将显示在词汇意义上变为隐含;3、
引申法,(1)抽象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原语中词汇隐含化(2)具体引
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词汇显示化 (3)转义引申可以更好地揭示原语的隐
含意义。
只有综合运用上述翻译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地传达原语中隐含在字里行
间的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论文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作为由一定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而成的符
号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交际中使用的语言,表达含义往往要多于其字
面含义,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于话语的语用含义,即隐含意义的研究。
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是把一种
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其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
的言语产物的过程。”翻译原语中的隐含意义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语的字面意
义,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还要传达原语的隐含意义,这既是立足于读者的
需要,也是翻译标准,即信、达、雅标准的需要,还是“神似”理论的需要。
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相结合的过程,译者若想较好地完成翻译的任务,达到翻
译的目的,就必须做到准确地理解原文和正确地表达原文。
一、理解原语的隐含意义。
原语隐含意义的存在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翻译时应当从多方面着
手,综合分析。首先,要对原语的话语进行语用分析,话语的隐含意义,即语用
意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在翻译中只有深入分析话语的语用意义,才能正确把
握原语作者的真正隐含意图;其次,任何语言交际都是倚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而
存在的,因此,译者若想正确全面地理解话语中隐藏在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意义,
一定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制约与帮助;第三,隐含意义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
于语调的变异,以及调型调位的使用。因而口译中应格外注意特殊语调所表示的
特殊隐含意义,以免出错;最后,汉俄语之间的背景知识存在很大差别,而背景
知识同样决定着对语句内在含义的理解,译者在翻译时还应当综合原语言辞以外
的背景知识,结合正确的语用推理,从而得出准确的含义。
二、传达原语的隐含意义。
巴尔胡达罗夫根据现代符号学把符号的关系分为三大类型这一理论,将语言
的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与翻译紧密结合起来。其中的实用意义是
本文讨论的重点。俄语中某些实用意义在汉语中很难表达,这就需要译者运用所
学知识,钻进原文中理解,充分把握原语字面以外的信息,然后跳出来予以表达,
忠实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美。
1、可以运用加词缀、采用叠词、加词解释和使用不同语体等方法处理俄语主观
评价形式中的隐含意义。
2、 可以采用“对应法”、“借用法”、“直译法”、“意译法”和“直译意译兼译法”
等方法处理成语的翻译,揭示隐含最好运用后两种方法,而保持隐含最好的
方法是“对应法”和“直译法”。
3、 俄语中的人名译为汉语时通常采用音译、意译、音义兼译的手段,而处理俄
文中人名的隐含意义时经常运用后两种方法。
4、 处理省略句的隐含意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隐含译为隐含或隐含译为显
示的方法等。
5、 双关语这一语言现象在汉语和俄语中都很常见,翻译时应力求音义兼得,但
通常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很难找到有关语言对应物,在这种情况下,我
们应当弃其形而得其神,或弃其神而得其形,必要时加注以示读者。
6、 反语的翻译涉及到语言的交际功能,翻译时或译成反话反说,或译成反话正
说,立足点在于读者,力图准确传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7、 隐喻的翻译可以考虑采用隐喻译为隐喻、隐喻译为明喻、或隐喻译为借喻等
方法,或将隐含意义显示出来,或将其隐含,其中意味留待译语读者自己体
会。
8、 在处理委婉的表达问题时,应注意到中俄两民族的文化特征,适当地选择语
言对应词,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表达出原语中隐含的意义及其表现出的感
情色彩。
三、隐含的翻译方法问题。
翻译的实质就是转换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 把一种语言承载的
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两种语言的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翻译的
任务在于忠实地尽可能确切、完备地传递原语的话语信息。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
动,其中融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与观点,特别是在处理原语中隐含意义的翻译时,
更应当考虑到翻译的这一特点,应注意方法,既要做到准确传达原语的话语信息,
又要使译文译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应当研究语际转换过程中话语信息的传递效
果。译者的职责在于克服话语中不同语言体系的语言单位差异,向读者准确地传
递原语话语信息。对比两种语言,找到等值地传递话语信息的最佳方案,就能获
得话语信息的传递效果。本文主张在处理原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问题时,应在坚持
信息量对等,即准确全面地传达原语隐含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语境,采用
以下五种翻译方法:1、隐含译为隐含2、隐含译为显示3、显示译为隐含4、
显示译为显示5、隐含和显示兼译。这五种翻译方法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采用的,
每种方法的使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使用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原语
句式结构的复杂多样、隐含意义的丰富多彩,这五种翻译方法通常是混合交替使
用的。因此,在处理原语隐含意义的翻译时,译者应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
将原语的隐含意义准确全面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这一目的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翻
译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四、隐含的翻译技巧问题。
经过二千多年的翻译实践,翻译界已经总结出一整套的翻译技巧,即加词法、
减词法、引申法、转换法、断句法、反说法、移位法等。本文认为在处理原语的
隐含意义的翻译时,应当主要采用加词法、减词法、引申法这三种翻译技巧。1、
加词法:实质上是将隐含在词汇意义上译为显示;2、减词法:实质上是将显示
在词汇意义上译为隐含;3、引申法:(1)抽象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
原语中的词汇隐含化;(2)具体引申实质上是在词汇意义上将原语中的词汇显
示化;(3)转义引申可以更好地揭示原语的隐含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对以上
翻译技巧还应注意遵循加词不加义;减词不减义;引申不害义的原则。此外,应
指出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这几种翻译技巧也是错综复杂,交叉进行
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根据具体上下文、具体需要而酌情处理。
原语中隐含意义的翻译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全面综
合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译者本身的双语知识,分析具体情况,遵循翻译的基本
原则,综合运用上述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才能准确传达原语中隐含在字里行间
的信息,从而为译语读者奉献上内容美与形式美完美结合的译作,圆满地完成翻
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Азнаурова А .С .Прогматик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слова Ташкен
т 1988
2、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Предложение и его смысл М .1976
3、巴尔胡达罗夫 《语言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蔡毅《俄译汉教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蔡永良《语境与隐喻》 《外语与翻译》98.3
6、蔡芸《语境与意义推导》 《现代外语》97.1
7、曹文学 《翻译论》 吉林文史出版社
8、陈忠华 韩红 《话语的语境性》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7.1
9、崔卫 刘戈 《关于俄语言语礼节及其语用分析》 《外语学刊》94.3
10、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葛校琴《翻译“神似”论的哲学——美学基础》 《中国翻译》99.4
12、耿龙明 《翻译论丛》 上海教育出版社
13、辜同清 周榕 《委婉语与语言变迁》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7
1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
15、何自然 《翻译要译什么?》 《外语与翻译》96.2
16、姜宏《俄语口语中的语境及其作用》 《中国俄语教学》96.3
17、李琳 《文学语言的意义与语境》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7.1
18、李抒音《俄语委婉语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97.1
19、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7.4
20、刘国祥《浅读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 《外语学刊》97.1
21、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7
22、宋尧 《浅谈语境与潜台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6.4
23、王德春 《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4、王松亭 《俄汉语中隐喻共性现象对比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99.9
25、杨仕章《论语境功能与歧义的关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7.3
26、尹曙初 《漫谈俄语的双关语》 《现代外语》94.4
27、曾宪才《语义、语用与翻译》 《现代外语》93.1
28、郑泽生, 耿龙明 《俄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9、朱达秋《语用意义与俄译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97.3
  评论这张
 
阅读(105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